法國生物學家喬治·居維葉說過:“天才,首先是注意力”。專注力是孩子成長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種能力,但現實情況卻是許多家庭都面臨著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拖拉的問題,為了幫助這些剛剛成為一年級孩子的家長朋友們更好地了解孩子拖延的內心想法及背后的心理學原理,形成正確而積極的教育觀,學習運用教育藝術,促成更健康的親子關系。金山小學精心籌劃了此次題為“家長如何正視孩子的專注與拖延”的沙龍活動。
11月27日,我校近70名一年級新生家長齊聚兩江新區金山小學美利山校區,聆聽這場名為“如何正視孩子的專注與拖延”的專題講座。下午3點50分講座正式開始,家庭教育專家鄭勇利老師從孩子專注力差與拖延的關系、為什么要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及孩子拖延怎么辦這四個方面一一向大家作了闡釋。并明確我們應該將孩子的問題放在前端來解決,而不是等到真正出現不良后果才開始重視。
鄭老師首先指出,拖延的實質是孩子與家長的一種博弈,是他們反抗家長的一種軟形式。因此這不僅僅是孩子的問題,更是受到來自孩子本身與父母兩個層面的影響。從孩子的層面來講,他們追求完美、害怕失敗、討厭被安排的任務、注意力分散以及不良行為習慣都是造成拖延的原因;從家長的層面來講,總是強迫或催促孩子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也會讓孩子產生反抗的敵意。
但無論是從哪個層面來說,追根溯源都是因為這樣幾個原因:1.家長姑息。許多一年級的家長都會存在著這樣的觀念——小孩子拖延是正常的,不用著急,我們可以慢慢來,等到漸漸長大出現問題才知道重視;2.不感興趣。我們都知道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孩子對某件事情沒有興趣,那自然也就沒有動力;3.缺乏技能。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方法有技能的,一旦掌握了這種方法與技能,那一定會事半功倍,而這也正是孩子們所缺乏的;4.專注度不夠。做事容易分心,常常一件事情還沒做完就開始做下一件事情;5.沒計劃。小孩子尚且不明白如何高效安排自己的時間,計劃性不明確。
緊接著鄭老師又對如何發現孩子的專注力狀況以及專注力缺失對孩子成長發展的影響,做了深入淺出的講解。她講到我們可以從生活中細枝末節的小事去觀察,例如孩子在做作業時不注意細節,老是粗心大意;在需要持續坐著的場合任意離開座位、亂跑或爬高爬低;在問題沒有問完之前就著急回答;喜歡打斷或干擾別人;躲避做需要費腦子的事情等。而專注力缺失不僅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還會導致其人際關系不理想、生活自理能力差從而引起自信心不足等一系列不可忽視地后果。
了解了孩子專注力差的原因,也知道了其帶來的不良影響。那么就該如何培養孩子專注力的問題,鄭老師也給大家帶來了許多實用的方法。首先作為家長要轉變自己的態度和想法,給孩子足夠的耐心和理解,學會接納和包容他們的缺點,在發現問題后積極地幫助他們去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的專注力并及時反饋成果,而非一味的指責,以此一步一步地建立起孩子的自信心。其次,我們可以通過專注力操、舒爾特方格、走迷宮、聽詞語做反應、聽故事復述、88軌道等方法來訓練孩子的專注力。
同時,鄭老師告訴我們,在一年級這個階段,爸爸介入孩子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媽媽的出現往往伴隨著吃飯穿衣這樣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爸爸的出現總是預示著有大事發生。因此,爸爸們在這個階段應該是以給孩子定規則、樹榜樣、定目標的角色出現。在一段健康的親子關系中,媽媽給的常是溫柔而堅實的愛,而爸爸的支持則會給予孩子成長的力量。
在講座結束后,鄭老師還與家長們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并根據大家所描述的具體情況,為部分情況比較嚴重的學生家長提供了一對一的建議與指導,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孩子專注力差、做事拖延的問題,緩解家長們的焦慮情緒。
通過今日的講座學習,一年級近70名新生家長們收獲了滿滿的“干貨”。相信他們在今后的家庭教育中會懷著積極從容的心態,用更加科學、有效的方法去幫助孩子解決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拖延的問題。家校共育,讓孩子們的成長路充滿愛與希望。(任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