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晚19:00——21:00,重慶市第二十九中學正高級教師羅化瑜帶來了一場“基于深度學習的下一代教學分析技術”的主題講座。金山小學領導班子與骨干教師參加了此次線上培訓。
羅老師從人工智能源起、人類七次信息革命、人工智能應用、人工智能與深度學習的關系、人工智能AI賦能教育等五大板塊展開講解,讓參會老師們從各個方面了解人工智能與教育的緊密聯系。
人工智能從哪里來?公元前350年前,亞里士多德的邏輯論,證實人類的思考過程可以機械化;1950年,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阿蘭·圖靈在《計算機機器與智能》一文中,預測了創造智能設備的可能性,提出了著名的圖靈測試。圖靈測試被視作第一次對人工智能的正式論證。
從千禧年的云計算時代到2008年開啟的大數據時代,從大數據時代到2015年開啟的互聯網+時代,再到現在的5G時代,短短二十年,人類生活方式不斷被重新定義。智能手機、機器人、無人駕駛汽車、復原歷史文物、唇語識別、語言轉化......甚至是我們平時打開的所有網頁、應用,都會出現針對個人喜好的智能推薦。這些,都已經廣泛應用在我們的生活與工作中。
生在智能時代的孩子們,應該接受怎樣的教育才能在未來有一席之地?身在智能時代的老師們,應該怎樣用人工智能AI賦能教育?
羅老師給我們展示了他正在進行的項目——人工智能的課堂運用。在課堂上,老師和同學的課堂實時情況被同步攝像、數據分析,一堂課結束后,將會生成一份課堂數據分析報告。這份報告由四個板塊組成:學生情感分析,師生發言分析,學生活躍分析和行為分析。一堂課的教學效果,不再讓老師們上一堂課的效果只能用“感覺”形容,而是通過科學的、客觀的記錄與數據分析,洞察學生的行為,分析學生的專注度。
此次學習,讓老師們了解了人工智能的源起、本質與發展,意識到將人工智能運用到教學中來的重要性。通過這樣的信息化教學實施能力提升培訓,建設學校智慧教育的中堅力量,將所學所得應用于教學教研工作中,不斷提升學校的整體教育質量。